彭湃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彭湃(1896年10月22日—1929年8月30日)[1][2],男,乳名天泉,原名彭汉育广东省海丰县城郊桥东社人(今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曾用过王子安、孟安等化名。出身于一个工商地主家庭。[1]
他于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初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彭湃早年在海丰第一高等小学、海丰中学、广州广府中学等校读书。1917年夏去日本求学,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1年回到广州,组织社会主义研究社,同时任海丰县教育局局长。他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同年10月在海丰县赤山建立中国第一个农会。1923年元旦,领导成立海丰县总农会并任会长。在大革命时期,彭湃于1923年7月至1925年底在广州举办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第一和第五届农讲所主任。他参加了两次东征。1925年5月当选为广东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常委、副委员长。中共广东区委成立后,任区委委员,1926年10月任中共海陆丰地委书记兼潮梅海陆丰办事处主任。1927年3月到武汉农讲所工作。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10月,彭湃在广东海陆丰地区领导武装起义后,建立了海丰陆丰县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国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彭湃于1927年8月1日参加了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在“八·七”会议上缺席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1月领导海陆丰武装起义,任海陆丰工农民主政府委员长和中共东江特委书记。1928年7月,在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冬任中央农委书记兼江苏省委军委书记,被誉为农民运动的大王、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在1929年8月24日,彭湃因叛徒白鑫出卖而被捕。1929年8月30日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时年仅33岁。[1][3][4]
2009年9月10日彭湃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5]

人物生平

少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