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搢

吴玉搢
吴玉[jìn](1698年-1773年),清代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字籍五,号山夫,江苏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他于乾隆十年(1745年)考取岁贡生。[2]
吴玉[jìn]幼承家学,八九岁即喜辨识古字。少长究心六书,博通群籍,旁及金石彝器,学有本源。合同异之迹,析流传之变,形声既明,训[]斯定,考证经传,指摘论谬,他编撰的《说文引经考》、《金石存》和《别雅》等著作,均刊行于世。[3]吴玉[jìn]曾游历大江南北,探访奇人逸士,采集古迹以验证学问。他在冬季骑马前往塞上,登临居庸关,拜访戍卒和当地居民,考察山川古战场的遗迹。在落日余晖中,他广泛进行实地考察,使学术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声誉也随之增大。吴玉搢曾游历京师,翁方纲和朱筠等金石考据专家闻其到来,纷纷请教他的见解。主尚书秦蕙田所著《五礼通考》也多由吴玉[jìn]校订。吴玉搢晚年担任凤阳府训导,享年76岁。[1]

人物生平

吴玉搢,字藉五,号山夫,晚号顿研、钝根,生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江苏淮安书香世家。其祖父吴会,字东枢,曾为贡生,因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品德修养,被尊称为真士先生。吴玉搢的父亲吴宁谧,字静公,康熙甲子年(1684年)中举,曾任广德州学正。吴宁谧博学多才,精通礼学、经学及乐府,尤擅训诂学。他为人好客,书法高超,常有宾客光临,其著作包括《铸错轩稿》和《桐川乐府》。吴玉搢继承了家族的学术传统,致力于古文字学考古学的研究。[1]
吴玉搢自幼随父亲在衙署中生活,耳濡目染,逐渐对古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仅八岁时,他就开始热衷于辨识古字。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广泛博览群书,深入研究古文字学,精通小学。吴玉搢对于古文字的研究,尤其是在六书的原委上,致力于字音的辨析,审订字形的同异,纠正讹误。他在这一领域的成就显著,早早展现了他在金石训诂方面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