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纹(Rifling,又名来福线、来复线、膛线)[1][2]是枪管或炮管内由药室前方开始并延伸到炮口的几何纹路,作用是赋予弹头一定的转速,[3]使弹头出膛后螺旋飞行,增加其稳定性、准确性、杀伤力和射程。[5][2] 来福纹最早出现在15世纪末期到16世纪的欧洲,[6]但在生产工艺大幅度提升的19世纪来福纹才开始普及。[5]1846年,意大利少校卡韦利发明了使用来福纹的来复线式火炮,[7]同年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有膛线的新式来复枪开始应用,[8]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惠特 沃斯设计的步枪和炮开始使用,[9]现代使用的步枪枪管内的来福纹根据对炮膛轴线倾斜角度沿轴线变化规律的不同,可分为等齐膛线、渐速膛线和混合膛线三种。[3][4]为制造方便,目前的来福纹断面均采用矩形。[3] 历史沿革
来福纹最早出现在15世纪末期到16世纪的欧洲,15世纪末,德国人首先在枪膛内刻上直线形膛线。[10]最初是为了方便将圆形弹丸更方便的装入枪管,后来发现来福纹可以使弹丸稳定旋转,从而提高了命中的准确性。早期的来福纹分有两种,一种为六棱螺旋形来福纹和配套的铅弹,一种为有两个凹槽的来福纹,但这种来福纹枪支使用起来非常不便,因为每次射击后都会积累黑火药污垢,将子弹放入有来福纹的枪管比较困难,需要定期使用金属刮刀来清除污垢。[6] 虽然来福纹在15世纪就有使用的记录,但是一直到了19世纪,生产工艺大幅度提升之后来福纹才开始普及。[5]1848年使用来福纹的来复线枪被发明出来,[11]1846年,意大利少校卡韦利首先造出了一种在炮膛内刻有两条旋转来复线,使用圆柱形炮弹后膛装填的后膛来复线式火炮,使火炮技术有了变革性的飞跃。[7]它发射一种前端锥形、后段圆柱形的炮弹,最大射程5千米,它的方向偏差不到5米。而当时同样口径、重量的滑膛炮,最大射程2.4千米,方向偏差却超过40米,因为球形弹丸飞出炮口后,会有不确定的自旋,而旋转轴两侧与空气摩擦产生的气动力有差别,会让弹道偏移。从19世纪后半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是线膛炮一统天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