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禅征伐

罗禅征伐
罗禅征伐(朝鲜语:나선정벌)是指17世纪50年代(清顺治年间朝鲜孝宗在位时)朝鲜王朝协助中国清朝驱逐沙皇俄国的战争。罗禅征伐分为1654年和1658年两次,分别在松花江黑龙江进行。朝鲜清朝要求,先后派出边岌率领的100名鸟枪兵和申浏率领的200名鸟枪兵讨伐入侵中国的俄国(朝鲜称“罗禅”)哥萨克军队,均取得胜利,并击毙俄军头目斯捷潘诺夫,对维护中国东北边疆、抵御俄国在远东地区的扩张作出较大贡献。五月十六日,中朝军队在建筑了土城以后回军,六月十三日回到宁古塔,随即边岌凯旋朝鲜。由于边岌获得胜利并“全师而还”,故朝鲜孝宗“特命边岌加资”。第一次罗禅征伐[1]结束。

背景

17世纪40年代,沙皇俄国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建立雅克萨等殖民点,屠杀当地军民。黑龙江流域在当时属于清朝管辖,恰逢此时清军入关,忙于统一中国的战争,因而后方空虚,无暇顾及俄国对东北边疆的侵略。到了50年代,俄国的扩张日益猖[jué],以奥努弗里·斯捷潘诺夫(Онуфрий Степанов)为首的沙俄哥萨克军队由黑龙江入侵松花江,沿途烧杀抢掠。这时候,清朝与南明的战争如火如荼,东北的八旗军几乎被全部调入中原,兵力极为空虚,1647年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只有130余名驻军,无法有效抵御俄国入侵。1652年(顺治九年),清将海色等与俄国交战,清军失利。在面临沙俄侵略的严峻形势下,清政府开始采取相应对策。1653年(顺治十年),清廷在宁古塔设立昂邦章京,以沙尔虎达为首任章京。同时增派300兵力驻防宁古塔,并且联络赫哲族、费雅喀族等饱受俄国欺凌的原住民共同抗击哥萨克侵犯。但是当地清军的力量仍然薄弱,尤其是火器装备不足,为此清朝开始要求属国朝鲜的援助。
朝鲜在1636年“丙子胡乱”以后成为清朝的附属国,协助宗主国作战是其应尽的义务,而且朝鲜对清的军事援助也不是没有先例,在明朝与清朝的松锦大战中,就有清朝征调的朝鲜军参与。为了击退使用枪炮的哥萨克骑兵清朝特别嘱咐要“善使鸟铳”的朝鲜军士,以备当地以冷兵器为主要武器的清军之不足。清朝征兵朝鲜除了加强军力、增加胜算以外,也有加紧控制朝鲜的因素。朝鲜被迫成为清朝属国,内心对清朝充满怨恨,“北伐论”甚嚣尘上。当时在位的朝鲜国王——孝宗[hào]就是坚定的北伐论者,暗中采取积极措施“反清复明”。清朝对朝鲜的异图自然有所察觉,因而发生了六使诘责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征调朝鲜士兵也是试探其忠诚、加紧其控制的举措,防止朝鲜有不轨之心。
朝鲜原本和俄国并无交往,这次是头一次。朝鲜俄罗斯(Россия,Russia)译为“罗禅”,类似于当时清朝称呼为“罗刹”,此外在其他朝鲜史料中还有“貉车”、“虏车”、“老叉”、“老羌”、“车汉”等说法。比如后世著名实学家李瀷便曾留下这样的记载:“我孝庙九年戊戌,大国征我兵助攻车汉贼。车汉者罗禅也。”1654年(顺治十一年,朝鲜孝宗五年)二月,清朝派使者韩巨源来到朝鲜,带来清朝礼部的咨文:“朝鲜选鸟枪善手一百人,由会宁府听昂邦章京率领,往征罗禅,以三月初十日到宁古塔。”朝鲜在“六使诘责”之后,已经收敛了很多,因此乖乖听了清朝的话派遣军队。在领议政郑太和的建议下,朝鲜决定以咸镜道兵马虞侯边岌为将出征,拉开了“罗禅征伐”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