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产量

作物产量
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群体的产量,通常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生物产量是作物在全生育期内生产的各种有机物总量,而经济产量则是栽培目的所需产品的收获量[1][2][3]

经济产量含义

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中所要收获的部分。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被称为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经济系数的高低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而是反映了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通常情况下,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呈正比。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因其遗传基础、收获器官及其化学成分以及栽培技术和环境等因素而异。例如,薯类作物的经济系数通常在0.70至0.85之间,而水稻、小麦的经济系数则在0.35至0.50之间。尽管不同作物的经济系数有其相对稳定的数值变化范围,但通过品种改良、优化栽培技术和改善环境条件等手段,可以使经济系数达到高值范围,从而在较高的生物学产量基础上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是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作物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会因作物种类而异。田间测产时,只需测量各构成因素的平均值即可推算出理论产量。这一方法简便易行,广泛应用于作物栽培及育种工作。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产量随产量构成因素数值的增大而增加。然而,在群体栽培条件下,由于群体密度和种植方式的不同,个体所占营养面积和生育环境也会有所差异,导致植株和器官生长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产量构成因素难以同步增长,甚至可能彼此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尽管如此,在产量构成因素中仍可能存在最佳组合,即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的状态下,产量可以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