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凝(?—约907年),字光仪,蔡州(今河南汝南)人,官至忠义军节度使。[1]
赵匡凝的父亲赵德諲原本是秦宗权的部将,后来他率领襄阳等地投降了朱温。赵德諲去世后,赵匡凝便占据了他父亲原来的地盘,并且派遣他的弟弟赵匡明驱逐了雷彦恭,进而夺取了荆南地区。 此后,赵匡凝向东与淮南结盟,向西与巴蜀相连。朱温上表推荐赵匡凝为荆襄节度使。到了唐朝天祐二年(905年),赵匡凝向朱温的使者表示了他对唐朝的忠诚决心,结果因此遭到了朱温军队的攻击。兵败之后,赵匡凝逃往广陵(今江苏扬州),投靠了杨行密。最终,他被徐温所杀。[2][1] 人物生平
赵匡凝,字光仪,蔡州人。他的父亲赵德諲侍奉秦宗权,担任申州刺史。秦宗权反叛后,赵德諲攻下了襄阳。梁太 祖(朱温)攻打蔡州时,秦宗权屡战屡败,赵德諲便带着山南东道七州投降了梁朝。梁太祖起初镇守宣武时,曾被秦宗权围困,听说赵德諲投降,非常高兴,上表推荐他为行营副都统,兼任河阳、保义、义昌三节度行军司马。梁太祖集合他的军队去攻打蔡州,最终攻破,赵德諲功劳很大。在赵德諲去世后,他的儿子赵匡凝自立为帅。[2] 当时,成汭已死,雷彦恭趁机袭击并占领了荆南,赵匡凝派遣他的弟弟赵匡明驱逐了雷彦恭,梁太祖上表推荐赵匡凝为荆襄节度使,任命赵匡明为荆南留后。此时,唐朝衰落,藩镇不再奉朝廷之命,唯独赵匡凝兄弟继续向朝廷进贡赋税。赵匡凝为人气质相貌都很威严,性格方正严谨,喜欢自我修饰,非常爱好学问,藏书数千卷,治理政务既有威严又有恩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