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腔内异常凝结、由液体转化为固体形成血栓。血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远端静脉高压、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等临床症状,是常见的血栓类疾病。[6][7]DVT多见于老年人,30~49岁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2~3人发生DVT,70~79岁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20人发生DVT。[8]
DVT主要是由静脉壁损伤、血流淤积和血液高凝状态引起,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肿瘤患者、严重创伤后或大手术等。[3][4]按照血栓形成的发病部位,分为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 、亚急性期和慢性期。[3] 诊断DVT主要依据超声多普勒检查、下肢顺行静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检查等检查。[9]治疗方法有抗凝治疗(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等)、溶栓治疗(链激酶、尿激酶等)、手术治疗(取栓术、经导管直接溶栓术)等。[2]如未予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肺栓塞及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致残,甚至致死,最常见于下肢。[6] 分类
根据血栓形成的发病部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