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抡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教育家
1
4
曾昭抡(1899年5月25日—1967年12月8日),[4]字隽奇,号俊奇,一字振馨,又号叔伟,行三,[3]出生于湖南湘乡[4]192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又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专业,获化工博士学位,系曾国藩之堂曾孙,著名化学家、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3][2]
1926年,曾昭抡回国后决心献身于教育和科学事业。1927年转到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任教授,后又兼化工系主任。1931年后,曾昭伦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5]1932年8月,曾昭抡在南京发起成立中国化学会,为全国从事化学教学和科研的同行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切磋学术的场所。1933年,曾昭抡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化学学术期刊中国化学会会志》(后改为《化学学报》),并担任主编达20年之久。此外,他还担任《科学》《化学》《化学工程》等杂志的编辑委员,为这些刊物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3]1936年12月,曾昭抡教授率北大慰问团13人,携带捐款捐物等前往绥远(今呼和浩特市)慰问前方抗日将士。[3]1938年至1945年,曾昭抡曾教授有机工业化学、有机化学、国防化学等多门课程。1948年,曾昭抡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6]1951年,曾昭抡任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3]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兼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和全国高分子委员会主任。1958年4月,曾昭抡应武汉大学李达校长之邀,前往武汉大学化学系执教。1961年,曾昭抡患癌。1967年12月8日,曾昭抡因病离世,终年68岁。[5]
曾昭抡是中国引进西方近代化学的先驱者和中国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6]对中国化学名词的命名与统一作出过重要贡献。[4]曾昭抡一生著述等身,初步统计,有著作17部、译著3部,科学考察记、旅行记等12部,论文、评论、专稿、游记、科普文章等近600篇,科技新闻1000余条、科学文摘数万条,[6]主要著作有《炸药制备实验法》《原子原子能》《元素有机化学》等。[7]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