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

西北的首府、六朝的古都
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的古称,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称,也是历代王朝的战略要塞。[3][4]
距今5300年的马家窑文化是凉州最早的人类文明。战国以前,中国古老的西戎部族活跃于凉州地区,秦朝建立后,凉州被月氏和乌孙所占据。[5]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其中包括在今甘肃省范围内置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1]凉州的含义是“地处西方,常寒凉也”。[6]三国时魏文帝重划凉州,以姑臧为州治。十六国时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先后在这里建过都。南北朝时期,凉州逐渐分出其他州,辖境缩小,仍治姑臧。至隋唐时期,凉州曾两度改为武威郡,以姑臧为治所。唐代安史之乱后,凉州被吐蕃占据。宋设西凉府,不久为西夏占据。元时降府为州,属永昌路管辖。明设凉州卫,清初沿袭明制。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置凉州府,治武威县。民国时期,武威县先后为甘凉道、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1949年后成立武威专区。2001年,设立地级武威市,原县级武威市改名为凉州区。[7]
凉州曾经是古代西北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核心,它不仅是西北战略要地、屏障都城长安的军事重镇控制西域的重要后方基地,而且也是中原与西域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关键枢纽,在汉唐时代,凉州成为了西北地区的一个战略要冲和繁华都市。[8]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该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享有“凉州不凉米粮川”的美誉。[9]唐代有关凉州的诗歌种类繁多,“凉州”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地和诗歌创作中的典型意象[3][8]西凉乐演奏采用了钟、磬等中国传统的乐器,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8][10]

名称来源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后,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郡置县,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其中包括在今甘肃省范围内置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1]据《晋书·卷十四·地理志上》记载,凉州的含义是“地处西方,常寒凉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