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学习

应用于心理学学科的学习
观察学习,也被称为替代学习或无尝试学习,是一种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学习某种复杂行为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并不需要直接实践,也不依赖于直接的强化反馈,而是具有认知性[1]。观察学习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它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帮助我们更快地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1]
观察学习的过程通常包括四个阶段:注意、记忆、复制和动机。首先,观察者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榜样的行为上;然后,观察者需要记住这些行为;接着,观察者会尝试复制这些行为;最后,观察者需要有动机去执行这些行为。它的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治疗、组织行为等领域[1]

基本内容

人类学习有两种基本途径,一种是以个体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发生的学习,另一种是以人类普遍经验为基础的学习,前者班氏称之为实演学习,后者称之为观察学习。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技能或方式,最初必然是通过实演学习获得的。示范作用引起的观察学习比由反应结果引起的实演学习更普遍、有效。基于此,他将观察学习涵义界定为一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榜样)及其强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经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
观察学习又称为替代学习,是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的核心。这一理论十分强调榜样示范的作用,班杜拉认为:(1)榜样表现出观察者原本不具备的新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观察者通过观察也能形成同样的思维和行为,观察者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习得认知技能和新的行为模式。这是榜样示范的指导作用;(2)榜样的示范作用可以使观察者加强或减弱对已经习得的行为的控制度,这是榜样示范的抑制作用;(3)榜样的行为还能对观察者先前习得的有能力做却未做的行为起社会促进作用,因为原先未这样做并非出于控制,而是由于动机不充分。人们在看到别人凝视天空后也朝上看,是示范促使行为反应的一个例子,这是榜样示范的促进作用; (4)榜样的行为不仅能促使相似行为的发生,他还使观察者注意到榜样喜爱的一些物体或环境设施,结果,观察者后来就会更大程度的使用那些物体。这是榜样示范的刺激增强作用;(5)看到榜样表达情感易引起观察者情感的唤醒,这是榜样示范的情感唤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