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鲁病(英语:Kuru disease),俗称“笑病”,[1]是神经系统人类朊毒体传染性疾病,感染肌毒体病的动物和人是该病的传染源,以震颤及共济失调与痴呆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理特点为病变脑组织可见海绵状空泡、淀粉样斑块、神经细胞丢失伴胶质细胞增生,极少白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2] 库鲁病被发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巴布几内亚土著部落中,该病的发生与当地土著的食人风俗有关。[5]20世纪50年代年,该病的发病率最高为1%,男女之比为1:3。1960年,食人风俗被废除后,发病率逐年下降。[5]1982年,美国生物化学家斯坦利·普鲁辛纳(Stanley B.P Prusiner)发现朊病毒(prion virus),证实它就是引起库鲁病的根源。[1]该病有散发、遗传和医源性三种途径感染,无明显流行;潜伏期长,平均潜伏期为10.3~13.2年;[3]易感人群为妇女、儿童以及进食带朊毒体牛肉者。[1][6] 库鲁病的临床表现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中期和晚期,初期患者会感到头疼和关节疼,震颤,步态蹒跚等;到中期时,患者出现行走困难,肢体颤抖、僵化,广泛性肌阵挛等;到后期,患者会丧失记忆并且运动失调,语言障碍严重,两便失禁,吞嗰困难,痴呆等。[4]
发展历史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新巴布几内亚的山地雨林中生存的土著人中发现,部落里大部分妇女和孩子都会患上一种疾病,他们偶尔会发抖、呆滞,最后还会狂笑不止,经历痛苦的死亡过程,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库鲁病,俗称“笑病”,因为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式,当地人认为这是一种诅咒,只能通过巫术来解决。[1]库鲁病的发生与当地土著以食死者之脑为祭奠礼仪的风俗有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