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蒙难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
《伦敦蒙难记》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孙中山,于2011年6月1日出版。1896年秋孙中山流亡英国时不幸被清政府驻英国公使馆阴谋绑架,险遭杀害;后经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时的英国老师康德黎先生全力营救,终于脱险。孙中山获救后即写下了这本蒙难经历的书《伦敦蒙难记》。 这是孙中山最早的一本英文著作,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本纪实散文作品。[1]

创作背景

事件发生于1896年9月23日到10月23日。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同年9月23日,清廷从海底电缆侦查到孙中山美国纽约坐船到英国,当时孙中山是钦犯。一星期后他在英国利物浦登陆。孙中山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富庶城市,全然不知已经有侦探盯上他了。等他游览完回来,才发觉行李已经被火车运走了。铁路工人告诉他火车往伦敦去了,因此他到了伦敦。安住下来已是同年10月1日。
根据侦探记载,16点30分孙在某某旅馆。这个时间之前,他前往恩师康德黎(James Cantline)家里去了。康氏居住地离公使馆很近,但当时的中国公使馆,没有牌也没有国旗,第一次路过,孙估计没有察觉。康德黎带孙中山找住的地方是葛兰法学院坊八号,再次路过公使馆,估计由于匆忙,孙还不知道。2日孙搬家,4日孙六次路过公使馆,与康氏一家在教堂吃饭。吃饭期间康德黎太太告诉他公使馆就在附近。但是孙中山第七次路过,丝毫不避讳。究其原因,可能一方面孙以为在英国光天化日之下,不可能有太大危险;另一方面康太太也认为只要不进去就没有危险。只是他们不知道,第七次路过时公使馆已经电侦探设求孙中山的照片了。毕竟一个中国人(尽管他西装革履,但华侨当时并不聚居当地,孙中山很容易引起注意)还是很明显的。
9日他再次路过公使馆去拜访他的另一位恩师孟生;10日又再次路过,这是极有可能和公使馆的人已经遇见过了。驻英公使龚照瑗密电驻美公使杨需加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