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寺

959年始建于江苏的佛教寺庙
虎丘寺的所在地原来是晋司徒王珣和其弟王[mín]的别墅,先在山下,后来塌毁后移至山上并合而为一。宋至道年间(995~997年)寺院又遭毁弃,大中祥苻年间(1008~1016年)重建,并改称“云岩禅寺”。
虎丘寺,塔随其名,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建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根据文献的记载,虎丘寺塔曾多次被焚,焚后也是屡加修[],始有今日的规模,虎丘寺是仿木结构的楼阁式砖塔,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共七级,通高47.5米,由下而上逐层收缩,轮廓微呈弧形。塔身有平座、腰檐、柱额、斗[gǒng]及门窗等结构,八面的正中都开辟有壶门。塔的内部由外壁、回廊和塔心(塔室)组成,回廊内设有木梯,使塔心与外壁分开,这种设计在宋塔中是很少见的。进入各层的回廊和塔心,构筑精美的各式斗拱和藻井处处可见,还有各种用石灰堆塑的图案,这些图案中的数十幅写生牡丹尤其突出,各种牡丹雍容华贵,带有典型的宋画特征,对研究古代的装饰艺术有较高的的价值。[1]

虎丘山

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虎阜,位於江苏省苏州古城西北,距阊门三.五公里的郊外。
虎丘海拔三十四.三米,占地约二十公顷,山体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的流纹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