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陶事件

高宗武、陶希圣揭露“汪日密约”的事件
1940年1月,因汪精卫公开投敌,追随汪精卫的两位重要角色高宗武、陶希圣,潜赴香港,揭露了他的叛国行径。[1]
1938年10月26日,武汉沦陷,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汪精卫加快叛国步伐。1938年11月20日,高宗武作为汪精卫代表自香港秘密前往上海与日方谈判,日方制订“渡边计划”规划汪精卫叛国日程。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一帮人出走,前往越南河内,陶希圣随行,汪精卫在河内以“艳电”公开投日。1939年1月1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临时会议一致决议永远开除汪精卫国民党党籍和一切公职。1939年5月8日,汪精卫抵达上海住进日租界,此时陶希圣香港收到汪精卫“我需要你”的信。1939年8月,陶希圣乘船前往上海,发现汪精卫从“主和”变“投降”,高、陶有“救汪”之心。1939年11月,“梅机关”与汪精卫集团正式谈判,日方提出《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高、陶意识到问题严重性,陶希圣称病不去开会,高宗武把“汪日密约”文件带回家拍照留证。1939年12月,日汪谈判到最后阶段,双方签字,高、陶借故拒绝签字。1940年1月3日,两人摆脱特务的监视,用假名上船,奔赴香港。同年1月22日,香港《大公报》刊登了《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的全部内容。汪精卫卖国之举,被彻底曝光。[1]
“高陶事件”将“汪日密约”内容披露,让民众看清日本侵略和汪伪的叛国本质,坚定抗战决心,促使部分民众清醒。其最大功劳是坚定了国人的抗战信念,不再对日本存有任何幻想。[1][2][3]

背景

抗日战争初期,日本军阀扬言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但是开战一年多之后,中国军民的抵抗日益顽强,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梦想完全落空,于是日本政府改变策略,采取诱和攻势。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和十二月,日本首相近卫两次发表声明,试探与中国和谈的可能性,均遭到蒋介石的严辞拒绝。可是汪精卫认为,不应放弃以和平方式解决中日争端的机会。于是日本陆军大佐影佐祯昭与中国外交部亚洲司接触,安排高宗武及董道宁密赴东京,与日本高级官员会晤,铺平了汪日上海会谈的道路。这个影佐祯昭在日本侵华初期任驻华使馆武官,后升任日本参谋本部中国课课长,升为少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