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藉

波爱修斯著散文集
《哲学的慰藉》(拉丁文:De consolatione philosophiae),又称《哲学的安慰》或简称为《安慰》,是罗马哲学家波爱修斯的哲学著作。该书成书于523年,当时波爱修斯被哥特国王特奥多里克监禁。《哲学的慰藉》被认为是西方中世纪文艺复兴初期基督教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古典时期西方最后一部重要著作。波爱修斯一生致力于保存古代古典主义知识,尤其是哲学。《哲学的慰藉》对晚期古代哲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初期的基督教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以其独特的英国笔调,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轻松的哲学之旅,帮助读者走近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伊壁鸠鲁法国思想家蒙田德国思想家尼采叔本华等哲学大家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可以从他们的智慧中寻找人生的慰藉。《哲学的慰藉》于2007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年2月1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再次出版,译者是资中筠。自出版以来,该书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内容情节

全书分五卷。第一卷描述自己的境遇;第二卷指出世俗的幸福不可靠;第三卷讨论最高的幸福和至善;第四卷论恶的本质;第五卷讨论天命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关系。全书以善恶问题为中心,劝诫人弃恶扬善,向上帝复归。波爱修斯以对话的形式写成这本书,对话的对象是他自己和一位被称为“哲学女士”的哲学拟人化形象。哲学女士通过讨论财富、名望和权力的短暂性来安慰波爱修斯,并且她认为心灵的东西最为重要,称之为“唯一的真善”。她认为幸福来自内心,而美德才是人真正拥有的,因为它不会受命运的变迁所威胁。波爱修斯探讨了宿命和自由意志的本质,邪恶问题和“应得问题”,人性、美德和正义。他谈到了自由意志决定论的本质,当他问上帝是否知道并看到一切,还是人类有自由意志。在谈到人性时,波爱修斯说人类本质上是善良的,只有当他们屈服于“邪恶”时,他们才“沦为动物的水平”。在谈到正义时,他说罪犯不应该受到虐待,而应该受到同情和尊重,他用医生和病人的类比来说明检察官和罪犯之间的理想关系。

创作背景

波爱修斯出身望族,三代任罗马执政官,显赫一时。却不料世事无常,他得罪了当时有权势的东哥特王国国王狄奥多里克,被诬陷下在帕维亚监狱,于公元524年被处死。面对人生命运的跌宕起伏,波爱修斯在狱中写下了这本千古名著反思人生际遇,思生命之意义,究天命之运作。在《慰藉》中,波爱修斯回答了宗教问题,但没有提及基督教,而是完全依靠自然哲学和古典希腊传统。他相信信仰和理性之间的对应关系。基督教中发现的真理与哲学中发现的真理没有什么不同。亨利·查德威克的话说:“如果《慰藉》中没有任何特别的基督教内容,那么它也与特定的异教内容无关。它是一部由柏拉图主义者撰写的基督徒作品。”波爱修斯重复了宏观模型,即地球位于球形宇宙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