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八件

八种形状、口味不同的京味糕点
京八件,也称为“大八样”[1],一种由8种不同形状、不同口味组成的京味糕点,是中国京津地区汉族精制的风味糕点。[2][4]
京八件原是明清的宫廷糕点,后流传至民间[4],曾一度消失了50余年,后来稻香村查阅了大量古籍文献,经过研发和调整,最终在2007年重新制作出了北京“京八件”[1]。标准的京八件规格分为大八件、小八件两种[3],又分为头行、酒皮、酥皮这三种品类[5],它以山楂、枣泥、青梅葡萄干、玫瑰、豆沙、白糖椒盐等8种原料做馅心。制作时面粉中放适量油、水和成面团,分成小剂作皮。经包馅、模压、烘烤制成,一般做成扁圆、如意、桃、杏、腰子、枣花、荷叶、卵圆等八种形状,即福字饼、禄字饼、寿字饼、喜字饼、太师饼、椒盐饼、枣花糕、萨其玛等形状[5]。其口感酥松绵软,甜蜜香糯,口味醇正,甜咸适度,同时还分别兼有奶香、枣香、豆香及天然鲜花香。[3]
京八件分别为福、禄、寿、喜、财、文等,既能够文雅、形象地把人们生活中的“八件”喜事展现出来,也能够带有美好的寓意[5]。2019年,北京稻香村京八件手工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3]

历史沿革

元世祖入主北京后,市面上出现了以蒙古饽饽为主的细点;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又传入南方糕点。[6]据传,从明朝时起,皇室贵族们就有一种习俗,每到重大行日举行祭祀时,都要用盘子摆上几样糕点,放在桌子上用作装点,选取的都是用料考究、外形好看的糕点。因为大家都要举办祭祀,那些皇室王族在走亲访友时,也会特意备下一些糕点,作为拜访时的随另礼,或者当作赠送的礼物,让侍者给送到对方家中。后来,祭祀的时候少,这8样糕点就主要作为一种礼品,用来相互赠送糕点的种类没有固定,但为了图个吉利和好口彩,一般都会凑足8样。[1]清朝入关后,又带来满洲饽饽,从此,北京形成丰富多样、兼容并包的饽饽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