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膳房

位于北京紫禁城东路的建筑
御膳房是宫中负责皇帝膳食的处所。清宫膳房分布广泛,有养心殿南侧的内膳房、景运门外的外膳房,皇太后居住的寿康宫、后妃居住的东西六宫也各有膳房,还有供应皇子饮食的饭房等。其中,养心殿南侧的内膳房被称为御膳房。[1]
清代之前,虽然已经有御膳之名,但负责皇帝膳食的机构名称并不统一。在明代,负责皇帝膳食的有光禄寺和司礼监尚膳监等机构,到了清代,才正式有了御膳房的名称。实际上,清代皇帝的膳房最初并非称为御膳房。据乾隆年间的《国朝宫史》记载,康熙时期为御膳房所题的匾额是“膳房”,但编著之人在称呼该膳房时,却又明确称之为御膳房。[1]
御膳房的厨役分工明确,按烹[rèn]专长和食材种类细分工作。《周礼》所载王之膳食规范极为讲究。道光之前,御膳以烧、烤、蒸、煮、炸为主,菜品保温导致风味损失。[2]但御宴的菜肴种类繁多,包括山珍、海味、珍禽、异兽、鲜蔬、名果等各种美食。据说有时会上一百三十四道热菜、四十八道冷盘和各式点心。到了清末,菜肴最多时能达到二百余款。[3]在宫廷的日常生活中,饮食有着严格的规矩。帝后嫔妃以及太皇太后、太后、太妃、皇子女等内廷主位都设有自己的厨房。根据他们的身份等级,御膳房每日供应不同的食材和蜡炭。[4]皇帝的吃饭过程分为传膳、进膳和用膳三个阶段。每次传膳之前,都会先呈上膳单,详细注明用膳的时间、地点、菜点的名称,以及每道菜品所用的餐具和桌子类型。乾隆等皇帝用膳的地点多在干清宫养心殿、洪德殿等地,每逢忌日,则会在斋宫吃斋。[3]

历史

清朝,在内务府下设专门机构,管理皇帝、后妃及宫中其他皇室成员等人员的饮食及典礼筵宴等事宜。顺治初年,分别称为“茶房”、“膳房”。乾隆十三年(1748年),茶房、膳房合并为“御茶膳房”,其长官为管理事务大臣,由皇帝在王、大臣中特简。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在御茶膳房下设档案房,管理御茶膳房的题奏本章、文书档案事宜,其中的文书档案包括“膳底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