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蛰存-抖音百科
施蛰存(1905年12月3日—2003年11月19日),名德普,字蛰存,笔名施青萍、安华、薛、李万鹤等,浙江杭州人,现代派作家、文学翻译家,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1][2][3][6] 1922年,施蛰存进入之江大学,后转上海大同大学、震旦大学。期间于1923年自费刊印了个人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江干集》。之后与戴望舒、刘呐鸥、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上元灯》《周夫人》。[1][4][5]大学毕业后,在松江做中学语文教师。1932年起在上海主编大型文学月刊《现代》,并从事小说创作,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等。1937年起,施蛰存相继在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大同大学、光华大学、沪江大学等校任教。[3]1952年,施蛰存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7]之后陆续编撰了《后汉书征碑录》《蛮书征碑录》《云间词人姓氏录》《三国志征碑录》《隋 书征碑录》等作品。2002年,他的作品《施蛰存日记》由文汇出版社出版。[8][9]2003年11月19日,施蛰存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3] 施蛰存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达1000多万字,出版了《兰友》《新文艺》《现代》等多种刊物。他使心理分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编辑的《现代》杂志成为了中国现代最有影响的杂志之一。其创办的《词学》填补了当时[a]词学研究的空白。[5]1993年,施蛰存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1995年,获得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敬老奖”;1997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授予其“终身成就奖”。[3] 人物经历
施蛰存1905年出生于杭州水亭址学宫旁赁屋。[4]1913年随家庭移居松江。1921年在杭州读中学期间,与戴望舒、杜衡、张天翼等人组织兰社,出版《兰友》旬刊。1922年进入之江大学,开始文学活动和创作,次年转入上海大同大学,1926年入震旦大学。其间,与戴望舒、刘呐鸥、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上元灯》《周夫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