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哈恩

德国放射化学家、物理学家
奥托·哈恩(Otto Hahn,1879~1968),于1879年3月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毕业于马尔堡大学,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物理学家。[1]
他以研究元素同位素和放射化学著称。1904年从镭盐中分离出一种新的放射性物质射[](228Th),并随后发现了射[ā](227Th)、新钍1(228Ra)、核裂变新钍2(228Ac)、[yóu]Z(234Pa)、[](231Pa)和一些被称为放射性淀质的核素[1]奥托·哈恩弗合在实验中发现并承认实验中出现了核裂变反应。[1]奥托·哈恩曾获得194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1945年颁发)。[2]他于1968年7月28日逝于格丁根
后人为纪念奥托·哈恩,还设立了 多奖项,这其中包括:(1)“奥托·哈恩奖”——授 予化学、物理学和应用工程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2)“奥托·哈恩化学和物理 学奖”——授予在化学或物理学领域做出纯理论研究或应用发展的德国人;(3)法 兰克福市奥托·哈恩奖——为了纪念奥托·哈恩90周年诞辰而于1969年设立 。[1]

个人简介

奥托·哈恩(Otto Hahn,1879—1968),德国放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1879年3月8日生于法兰克福。1897年入马尔堡大学,1901年获博士学位。1904—1905年,曾先后在W.拉姆塞和E.卢瑟福指导下进修。在拉姆赛的劝导下,他放弃了进入化学工业界的念头,投身放射化学这一新的领域作深入的探索。1905年哈恩专程前往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向当时公认的镭的研究权威卢瑟福教授求教,并且得以与鲍尔伍德等著名放射化学家一起讨论问题。在卢瑟福这位一生培养出12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化学大师身边,哈恩学到了许多东西。卢瑟福对科学研究的热忱和充沛的精力,激励了哈恩和他的同事们。纳粹德国时期,他曾在用中子轰击铀核的过程中,使铀核发生裂变,为德国原子弹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