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坚

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
1
4
刘伯坚(1895年1月9日-1935年3月21日),谱名永福,后改永固,字毅伯,号铁侠,笔名大野(冶)。祖籍江西,出生于四川巴中县(今平昌县)龙岗寺,毕业于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6][2][4][3][1]
刘伯坚早年曾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学堂。1920年,刘伯坚赴比利时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李富春、李维汉、聂荣臻等人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曾任中共旅比(利时)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923年,刘伯坚赴苏学习,任旅莫支部书记。1926年秋,刘伯坚受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委派,回国任西北军总政治部主任。1931年,刘伯坚参与领导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旋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出发长征,刘伯坚奉命留在中央苏区坚持革命斗争。1935年3月4日,刘伯坚率部队转移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3月21日,刘伯坚壮烈牺牲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刑场,时年40岁。[1][5][4]
1938年,毛泽东为刘伯坚的碑文题词。1986年,杨尚昆亲自为刘伯坚纪念碑揭幕,邓小平题写碑名。[4]2009年,刘伯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7]

人物生平

童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