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泥白肉

川菜
1
2
蒜泥白肉是中国传统中餐凉菜,起源于北方,后演变为东北与四川两种主要风味。制作原料主要有蒜泥、肉等。这道菜品的口味鲜美,营养丰富,蒜味浓厚且肥而不腻。食用时,用筷子在热气腾腾的菜品中拌合,一股酱油、辣椒油和大蒜的香味扑鼻而来,令人食欲大振。其中东北版本以厚切五花肉搭配蒜泥、酱油、醋等调料突出蒜香浓郁,四川版本则注重薄切刀工,配蒜末、红油、黄瓜丝强调香辣鲜美。蒜泥白肉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道经典菜品。

历史典故

蒜泥白肉的老祖宗是“白肉”,源于清代满族“跳神肉”祭祀习俗,后传入四川并融入蒜泥调味技法,提升风味与营养吸收;其成型时间最早可追溯至民国初期,据饮食文化史料记载,民国初年成都三义园、荣乐园、竟成园、竹林小餐等著名饭店的食谱中陆续出现了蒜泥白肉这道菜品。最早记载“白肉”资料是宋代盂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等书,但“白肉”的发扬光大却是在满族同胞聚居之地东北。袁枚写的《随园食单》说白片肉“此是北人擅长之菜”,“割法虽用小刀片之,以肥瘦相参、横斜碎杂为佳,与圣人割不正不食一语截然相反。其猪身肉之名目甚多,满洲跳神肉最妙”。
袁枚说满洲跳神肉是白肉中最好的。为什么白肉又叫“跳神肉”呢?原来,满族曾有一种传统大礼叫做“跳神仪”,无论富贵士宦,其室内必供奉神牌,敬神,祭祖。春秋择日致祭之后,接着就吃跳神肉(也叫阿吗尊肉)。这种跳神肉,“肉皆白煮。例不准加盐酱。甚嫩美”。其吃法乃“自片自食”。“善片者,能以小刀割如掌如纸之大片,兼肥瘦而有之”。
比袁枚小十四岁的四川文人李调元在整理他父亲李化楠宦游江南时收集的烹饪[rèn]资料手稿时,也将江浙一带的“白煮肉法”载入了《醒国录》之中。晚清时,“白肉”、“春芽白肉”则可以在傅崇榘[jǔ]写的《成都通览》所记成都街市餐馆食品中看到。上述史料提供了白肉传人四川的路线:北方→中原→江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