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广场

广州第一座城市滨江广场
海珠广场(Haizhu Square[2]),是广州第一座城市滨江广场,由广东著名建筑师林克明负责规划设计。[1]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起义路一德路、泰康路的交汇处,始建于1953年,占地面积为3.5万平方米。[3][1]海珠广场汇聚了第一届广交会场馆、第一座全国最高建筑、广州解放纪念雕像等优秀现代建筑。[5]同时它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对外贸易、展览、接待外宾和开展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1]
海珠广场在清代原为城外的蔬菜、水果集市,旧称菜栏和果栏。20世纪30年代前后渐成民居。由于广场位于海珠桥北端,又在昔日海珠石附近,因此被命名为“海珠广场”。1959年,为纪念广州解放10周年,广州市政府在海珠广场中央设立了广州解放纪念雕像,但后因历史原因被拆除。1979年,纪念雕像得以重建,并于1980年建成。[1][6]1963年和1982年的羊城八景评选,海珠广场和广州解放纪念雕像组成的景观,都以“珠海丹心”之名入选,成为广州城建中一张著名名片。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越秀区对海珠广场及其周边进行全要素品质提升,将海珠广场打造为粤港澳美丽湾区“城市客厅”。[1]2023年11月,海珠广场入选《广州市地名保护名录(第二批)》。[7][8]

历史发展

清代时期,海珠广场区域是广州商贸繁盛之地,汇聚了两个大规模的水果集市(果栏)和农副产品交易集市(菜栏)。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居民聚居,该区域逐渐形成了成片的民房。[1][9]
1938年,日军空袭广州,海珠广场附近的五仙门发电厂和海珠桥成为重点轰炸目标,导致附近民居大量被毁,成为当时市内受破坏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无暇顾及这一地区的清理和重建,导致该区成为城市的卫生死角,杂草丛生,垃圾堆积。[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