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昌-抖音百科
王昌(1380年—1389年),高丽王朝第33任君主(1388年—1389年在位)。因被视为辛旽之孙而在史书中称为“辛昌”,后世又称“昌王”。[1][2] 人物生平
王昌生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八月七日,是王禑长子,母为谨妃李氏,后立为世子。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王禑[wú]发兵北伐辽东, 将王昌和一些嫔妃转移到汉阳山城。同年夏,北伐将领李成桂,曹敏修发动威化岛回军,攻破开京,王禑旋即被废黜。据说李成桂认为王禑来历不明,主张恢复王氏正统,在回军时与曹敏修有此约定,而曹敏修在回军后却食言,反而主张拥立王昌为新王,他去询问德高望重的儒臣李穑,李穑同意此议。由于李穑具有很大的发言权,所以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六月九日,以恭愍王遗孀定妃安氏的名义下教立王昌为王,同日王昌即位,时年九岁。[3] 当时,李成桂与 新兴士大夫实现联合,兼握兵权和喉舌(台谏),势力日甚一日。就在王昌即位一个多月后,李成桂一派的大司宪赵浚上书弹劾曹敏修贪婪并且阻挠田制改革的实施,曹敏修遂被流放于昌宁县。李穑接替曹敏修成为首相(门下侍中),李成桂仍为副相(守门下侍中),并都总中外诸军事。李穑为了牵制李成桂的势力、维护王昌的地位,想出了利用贺正的机会请求宗主国明朝派遣官员来高丽监国,并请让王昌亲朝明太祖的办法,并自请为使。为了防止李成桂利用首相不在而篡位,李穑还请李成桂交出他的一个儿子随行,于是李芳远成为使团的书状官。李穑出发后,李成桂继续肃清异己,将崔莹从来流放地抓回来斩首,又禁锢[gù]了李仁任的子孙。李穑到了南京后,获得明太祖的召见,明太祖说:“你在元朝当翰林,应该会汉语吧!”李穑用汉语说:“请亲朝。”明太祖说:“说什么?”译官进行翻译,明太祖只是嘲笑他的汉语跟纳哈出差不多,却对李穑提出的各项请求不置可否。其后明礼部奉圣旨回咨高丽,拒绝王昌入朝的要求,称“童子不必来朝,立亦在彼,废亦在彼,中国不与相干”。 李穑回国后不久辞职,改任领门下府事,由王昌的外祖父李琳接任门下侍中。他们仍不罢休,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六月派门下评理尹承顺、签书密直司事权近出使明朝,继续请求亲朝。九月,王昌在李穑的推动下将从陆路赴中国,由于王昌之母李氏不忍心王昌走远路,便没有成行。高丽的国王入朝请求再次被明太祖拒绝,据《高丽史》记载,明礼部奉圣旨所拟的咨文中指王昌为“异姓”,然而明太祖朱元璋本人的指示中却只字未提,因此极有可能是李成桂一派篡改了明朝咨文。十月,李成桂一派的言官吴思忠等开始围攻李穑使团的副使李崇仁,李穑迫于压力,也请求致仕,王昌的地位乃至高丽的国运变得岌岌可危。十一月,发生了王禑谋杀李成桂未遂的事件,李成桂借机宣称禑、昌父子皆非王氏,且明朝圣旨也称其为异姓,力主“废假立真”,于是高丽神宗七世孙定昌府院君王瑶被立为新王,是为恭让王,王昌则被流放到江华岛。恭让王宣布禑、昌父子为恭愍王时权臣辛旽的后代,在群臣压力下,于十二月十四日派遣政堂文学徐钧衡去江陵诛杀王禑,艺文馆大提学柳玽[gǒu]去江华诛杀王昌。王昌死时年仅十岁,无庙号、谥号,葬处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