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茆山歌

发源于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白茆塘畔的民歌
白茆山歌,是发源于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白茆塘畔的民歌,为吴歌“四大嫡系”之一,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3][4][5][6]
白茆山歌已传唱千年,在明朝时期就有记载,是当地劳动人民抒发情感的民间口头文化。其演唱方式有独唱、对唱、组合唱等,形式上有三句头、四句头短歌,也有几百句的叙事长歌,尤以劳动歌和情歌最为丰富和广泛。白茆山歌曲调丰富多变,灵活柔丽,旋律典雅古朴,拥有大山歌、小山歌、四句头、吭吭调等几十种曲调,其中最著名的曲调是“三吆三环”。[1][2][3][4][7]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通过举办歌会、建立山歌馆、开设传承班等方式推动保护传承白茆山歌,使其影响力不断扩大,声名远播,曾多次进京演出并两度赴国外交流,获中央领导与中外专家好评,代表曲目《一把芝麻撒上天》等还被教育部收录,作为高校教材。2006年,白茆山歌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被江苏省政府正式公布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4][1]

历史源流

白茆山歌发源于江苏常熟市古里镇白茆塘畔,为吴歌“四大嫡系”之一,约4500年前[a],一支良渚文化部族从北方迁徙定居在白茆的坞坵村,即当今[a]坞坵山位置。至此,白茆山歌开始萌芽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经千年传唱,白茆山歌成为了吴地民歌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讴歌生活、抒发情感的民间口头文化。[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