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伒

中国近代书画家
爱新觉罗·溥伒(1893.08.30—1966.08.30[a]),[4]字雪斋,以字行,号遂园、乐山、南石、雪道人、松雪、松风主人,[2][3]当代著名书画家、古琴家,满族,正蓝旗人,清代道光皇帝之曾孙,皇五子惇勤亲王奕[cóng]之孙,贝勒爱新觉罗·载瀛之长子。幼时过继给皇九子孚郡王奕譓为孙,袭贝子爵。[1]
爱新觉罗·溥伒(溥雪斋)六岁时入读私塾,学习经史。宣统年间出学后,任乾清门行走,其后又任御前行走。此外还有代表陵墓庙祭祀的差使。然当差未满两年即遇辛亥革命,无事可做,溥雪斋即在家中学习书画。在绘画方面,溥雪斋因受其父影响,先学画马。山水初学文衡山(文徵明,号衡山),后效唐子畏(唐伯虎,字子畏)、文衡山(文徵明),书法以赵孟頫为基础,追溯晋唐,中年后又临米芾(米元章),颇具心得。溥雪斋还曾临摹和研究《兰亭序》。[2]
1925年发起成立了以弟兄和族人为主的松风画会。1930年,应辅仁大学校长陈垣之请,溥雪斋出任美术专修科主任、教授。1942年始,任辅仁大学美术系主任,兼任国画组组长,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因院系调整,辅仁大学并入北京师范大学。由此撤销了美术系,溥雪斋的教学生涯遂告终止,前后长达十九年。[2]
因受父亲载瀛影响,溥雪斋也精于音乐,尤擅三弦,且有相当的造诣,存世《弦索十三套》中的《合欢令》,有一版本即为溥雪斋传谱,其他还有《叠断桥》《鲜花调》等。1947年11月18日,溥雪斋与管平湖王世襄张伯驹等人发起成,立了北平琴学社(北京古琴研究会前身)。1949年以后,溥雪斋被聘为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中国画院画师、中国书法研究社副主席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古琴研究会成立,后,溥雪斋任首届理事长。[2]
1949年7月,溥雪斋参加了首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溥雪斋参加了一系列北京古琴研究会的活动,尤其与管平湖、关仲航、汪孟舒等琴家交往颇深。1962年秋,和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邓拓和词一首。[2]1966年8月30日生日那天,携小女儿六格格遁去,不知所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