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干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冲突
西伯利亚干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一场冲突,发生在1918年至1922年期间,[3][2][1]日本美国等国领导,是协约国对俄国内战的一部分,他们在俄国远东海岸登陆,直接支援俄国白军,旨在推翻布尔什维克在该地区的政权。[4][5][1]
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集结十万余兵力对苏联进行武装干涉,但到1920年,这些行动未能削弱苏联政权,反而使其更加巩固。面对干涉行动的失败,帝国主义国家开始陆续撤军。到了1920年4月,在苏联远东领土上,除了日本军队外,其他国家的军队基本上已经撤退完成。[1]1922年,日本也撤出了参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干涉的军队。这一撤军行动是由于国内危机的增长以及干涉军受到红军的严重打击,同时经济危机的加剧和对苏联的武装干涉行动未能达成预期目标,因此日本被迫撤军。[2]

事件背景

1917年11月7日的十月革命俄共(布尔什维克)推翻了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夺取了彼得格勒的政权。随后,革命形势以雪崩速度蔓延到俄国全境,在远东伯力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大中小城市到1918年2月前都成立了布尔什维克控制的苏维埃政权。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德国单独[gòu]和,签订了《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为此,英国法国决定武装干涉苏俄革命,以达到下属目的:阻止协约国储存在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的战争物资落入苏俄或者德国之手(当时黑海奥斯曼土耳其封锁,协约国物资不可能海运到沙俄乌克兰)。帮助捷克军团推翻从伏尔加河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铁路沿线的布尔什维克地方政权。支援俄国白军重新夺取全国政权,以恢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由于英军、法军都深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战场,没有足够的军力实现上述目标,为此从英法外交上积极拉拢、推动美国日本协约国成员派遣军队干涉俄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