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城

北京市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宛平城,原名为“拱北城”,清代改为“拱极城”,是中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卫城,也是首批全国[a]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七七事变的历史见证,始建于公元1638年,地址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该城位于卢沟桥东,实际是一座桥头堡,在明清两代是军事专用的卫城,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设东、西两个城门,总面积20.8万平方米。[1][2][3][4][5]
明末崇祯年间,为防范农民军进击京师,朝廷命御马监太监武俊主持修建宛平城,1640年竣工。[4][3]明清期间及民国初期,宛平城均在宛平县辖区内,但非县治所在地。1928年,废除京兆地方,设置北平市,宛平县划归河北省,其县署由北京城内迁到拱极城,自此改称宛平城,并成为县治所在地。[4]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演习,并进而挑起事端炮轰宛平城,“七七事变”就此爆发。同年7月29日,宛平城失陷。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宛平城随同北平一起光复。[4]1952年,宛平城归丰台区管辖。[4]1984年6月,开始修缮宛平城,恢复宛平城明清时期原貌,重建两座城楼和瓮城。[5]1986年,中央[b]决定在宛平县城内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将宛平县衙旧房拆除。[4]次年7月7日,宛平城修缮工程竣工。[5]
宛平城作为卫城,形制结构与普通城池不同,城内初始并无一般县城的大街、小巷、市场、钟鼓楼等设施,并仅设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永昌门”(清代改为“威严门”)。[4]两门都建有城楼,瓮城和闸楼。城的四角各建角楼。[6]宛平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城墙高7.18米,口1.2米底墙厚6米,顶面内宽4米。城墙基础为六层条石,墙身内部以黄土和砾石筑实,外面以城砖包砌,城墙顶上铺砌面砖三层。城墙四周外侧有垛口、瞭望孔、射眼,每垛口都有盖板。[7][5]
宛平城既是重要历史文物,也是是一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地。宛平城地区有卢沟桥、岱王庙、兴隆寺、龙王庙、宛平县署等10多处古迹。[8][c][5]2005年,宛平城被评为国家[d]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2014年8月,宛平城入选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9]2021年12月,宛平城被确定为北京首批市级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之一。[10]

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