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松(?~1619年)字来清,陕西榆林人,明朝大将。[2][3]
杜松早年任宁夏守备,逐渐升副总兵、督都佥事等职。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代替李成梁镇守辽东。杜松在此任上多次立功。大凌河之战失利,被免职。万历四十三年,河套一带战事大起,杜松斩首200级,因此又被重新起用。万历四十五年,由于后金军队不断侵扰辽东,遂命杜松为总兵官镇守山海关。次年,张承荫战死,又命他驰援辽阳。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任命杨镐为统帅,动员10余万军队进攻后金。杜松率军6万为主力,出抚顺关,从西面向后金进攻,其余两路分别从西南、东南两个方向发动攻击。双方在萨尔浒展开决战。努尔哈赤决定先击败杜松所率明军主力,然后再对付其余诸军。杜松勇而无谋,催军急进,遭到伏击,死者无数,杜松本人面中一箭,落马而死。天启年间,明朝追赠杜松为少保、左都督,世袭千户,并为他立祠祭祀。清朝乾隆年间,追谥他为“武壮”。[2][3][1]
《明史》评价对杜松的评价为松勇而无谋,刚愎使气。至承廕与松,以将门子捐躯报国,视世所称“东李西麻”者,相去何等也![4]
人物生平
杜松在万历年间从军,因屡次立功被任命为宁夏守备。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他被调任为延绥参将。当时杜松被称为“杜黑子”,因为他在战斗时卷起袖子,露出乌黑的手臂,手持金刀勇猛砍杀。镇守陕西期间,他与胡人进行了百余次战斗,战无不胜,被塞外民族尊称为“杜太师”。[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