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杆菌

梭菌科、梭菌属细菌
肉毒杆菌(学名:Clostridium botulinum又称肉毒梭菌、肉毒梭状芽胞杆菌[1][2]是梭菌科、梭菌属的一种细菌,[3]主要分布于土壤和动物粪便中,污染食物后在厌氧条件下产生肉毒毒素,引起肉毒中毒[4]
1895年,根特大学的微生物学家埃门格姆从受污染的腌制和熏制火腿中分离出一种厌氧微生物,将其命名为肉毒杆菌[5]该菌根据所产毒素的抗原性差异可分为A、B、C、D、E、F、G七个亚型,根据生理学特征可分为蛋白分解菌株和非蛋白分解菌株。[1]该菌为粗大革兰氏阳性杆菌,有鞭毛,无荚膜。芽孢位于次极端,宽于菌体,使菌体呈网球拍状;严格厌氧,在血琼脂平板上产生完全溶血环。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及果糖,产酸产气;芽孢抵抗力强。肉毒杆菌毒素是毒素中毒性最强者,比氰化钾毒性高1万倍,致死量约为0.1μg。该毒素是嗜神经毒素,经肠道吸收后入血,作用于脑神经核、神经接头处及自主神经末梢,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引起肌肉松弛性麻痹。[4]
肉毒杆菌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多见于腌肉、腊肉及制作不良的罐头食品;[6]潜伏期12~36h。人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咽肌瘫痪等。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较高。[7]辅助检查方法有厌氧分离培养与鉴定、小鼠毒素中和试验、基因芯片法等。[8]治疗方法以抗毒素治疗为主,可使用多价肉毒素(A、B、E型)。[7]预防措施包括谨慎购买熟肉制品、注意罐头食品来源与保质期等。[9]
注射肉毒杆菌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美容项目,它能够阻断神经对肌肉的传导,让面部表情肌肉不产生收缩,达到面部除皱的美容效果;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的感染、肿胀瘀斑等。[10]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