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序》包括大序和小序,大序(又称《关雎[jū]序》)系针对全部《诗经》而写的总论,以及全部《诗经》的序言(兼及《关雎》一诗),小序则是为《关雎》以外其他三百零四篇诗所作的简短诗意解说[1][2]。 《毛诗序》的作者究竟是谁,历来说法甚多,至今争议不决,分别有孔子、子夏、卫宏、子夏和毛公合作,以及子夏、毛公与卫宏合作等。对《毛诗序》为何而作,其文字的来源和所作序的内容是否切合原诗内涵,历来争议不决,难以定论[1]。 《毛诗大序》作者,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 说:一说为孔子的弟子子夏,一说为汉人卫宏。一般认为,《毛诗序》的撰写从先秦延续至两汉,非成于一人一时。 《毛诗大序》提出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赋、比、兴是中国文学的基本手法和基本特色,在后来的诗歌创作中,这三种写作方法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成为诗学史上的重要概念。《毛诗大序》的诗学观念有四:一是心、志、情、言一体;二是诗乐一体;三是诗要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四是以“六义”作为表现手段。这四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方能成为完美的诗[2]。
《毛诗大序》不仅是解释《诗经》的总纲领,同时也奠定了后世中国诗学理论的根基,对中华民族诗学传统和诗学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