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

唐代诗僧
1
4
寒山(约734年至833年[3]),自号寒山子,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诗僧、隐士。[4][8][2]
寒山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4]清代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将寒山封为“和圣”。[5]寒山隐于天台山寒岩苦修。他题诗作偈,其诗通俗,表现山林逸趣,蕴含人生哲理、讥讽时态、同情贫民。后人辑成《寒山子诗集》3卷,《全唐诗》存诗312首。[9]
寒山传奇与寒山诗歌对中国古代与现当代的文学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寒山诗推动了中国宋诗及现当代新诗的改革;寒山、寒山诗在现当代还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历史支撑与改革利器,成功地使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开启了中国白话文学的新时代。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寒山及其诗歌流入美国,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烈追捧,并一跃成为美国“垮掉一代”与嬉皮士们的精神偶像,对美国文学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8]

人物生平

寒山自幼家境富足,无需担心温饱问题。与很多普通人家一样,寒山的家人对他寄予了厚望,期望有朝一日他能金榜题名、入朝为官。因此,寒山从小便一边学习种田一边勤奋读书。凭借天资聪颖的优势,加上后天的不断努力,寒山深得当时人的推崇与赞叹。青年寒山凭借丰富的学识与济世的宏愿欲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为官,在朝廷崭露头角,然而屡屡落榜的他不得不面对惨淡现实。由于长期不事农桑,寒山的家境渐渐衰落,几乎到了家徒四壁的境地。寒山在亲人的冷嘲热讽、有意疏远下逐渐心灰意冷、倍感孤狐,进而萌生出了离家幽隐的念头。[10]至德元年(756),寒山因安史之乱避祸浙东天台山,结识了国清寺僧丰干、拾得,并与他们谈玄论道、修身养性,此阶段寒山还曾四处游历;晚年时,寒山隐居寒岩,静心修道,开示佛法、普济世人,被慈受和尚誉为“圣人”。[8][4]寒山终老后,被后人葬于寒岩附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