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质量

恒星质量
恒星质量是指恒星的物理量,是恒星结构和演化的决定因素[1]。恒星质量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测定,其中以双星的轨道运动为基础的动力学方法是最基本且可靠的方法。恒星质量的下限约为0.08太阳质量,这是因为在较小质量的恒星中,中央温度不足以启动核反应,仅依靠引力收缩释放能量。目前已知最小的主序星质量为0.08太阳质量。恒星质量的上限则较为不确定,一些研究表明可能是60~100太阳质量,但在红外和可见光巡天中发现了质量高达200太阳质量的恒星。此外,还有一些证据显示,在大麦哲伦星系中可能存在质量超过3000太阳质量的恒星[2]

物理特性

恒星质量是恒星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对于理解恒星的结构和演化过程具有关键作用。恒星的质量不仅影响其内部核反应的发生条件,也决定了恒星的表面重力及其光谱特征。恒星的质量随时间发生变化,主要是通过热核反应转化为辐射能以及大气膨胀或抛射物质等方式损失质量。此外,恒星也可能通过双星间的质量转移而增减质量[3]

测定方法

恒星质量的测定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双星的轨道运动,这种方法得到的质量称为动力学质量;二是通过其他间接方法,如白矮星的引力红移、恒星的真实半径和表面重力加速度等,推算出恒星的质量。尽管这些方法不如动力学方法可靠,但对于缺乏双星观测数据的恒星来说,仍然是重要的补充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