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脓杆菌

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细菌
绿脓杆菌(学名:Pseudomonas aeruginosa),又称铜绿假单胞菌,[2]假单胞菌科假单胞菌属细菌,[3]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常寄居在人畜肠道和皮肤上,在一定程度下对人或动物致病,[2]如绿脓杆菌肺炎[4]中耳炎角膜炎等。[5]
绿脓杆菌是1872年由施罗特首先命名。1882年,格雷萨德从临床脓液标本中分离到该菌。该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革兰氏阴性,大为1.5~3.0μm×0.5~0.8μm,单个、成对或偶尔成短链,具有1~3根鞭毛,能运动,能形成芽孢和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易于生长;能分解葡萄糖、伯胶糖、单奶糖等;有O抗原和H抗原,S抗原和菌毛抗原均有良好的免疫原性。[2]
绿脓杆菌传播途径多样化,可以通过污染医疗器具和带菌医护人员导致医源性感染[5]人体感染后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翠绿色脓痰、高热等,辅助检查有血常规、血液生化、病原学检查。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对绿脓杆菌作用较强的抗菌药物有半合成青霉素,如羧苄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其中以哌拉西林为最常用。[4]

历史

绿脓杆菌是1872年由施罗特(Schroeter)首先命名,也称绿脓假单细胞菌。1882年,格雷萨德(Gressard)从临床脓液标本中分离到该菌,因其脓液呈绿色,故被命名为铜绿假单细胞菌。1976年,范·通德(Van Tonder)报道绵羊的绿色羊毛病。1901年,普尔斯(Poels)等报道犊牛腹泻粪中检到该菌。1950年,塔克(Tucker)报道该菌引起奶牛乳腺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