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普特尼克1号-抖音百科
斯普特尼克1号(俄文名:Спутник-1,原意为“旅行者”,英文名:Sputnik 1,又称“卫星一号”)[1][2],是苏联于1957年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6][7]它是人类航天启蒙时代的产物,也是世界冷战时期太空竞争的标志。[2][8] 1955年7月,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宣布,将发射数枚小型的环绕地球飞行的卫星。随即苏联宣布也将很快发射卫星,并加速推进这个项目。苏联最初设计的卫星可以携带多个科学器材,但最终发现挑战太大,于是改为开发最简单的卫星,[8]并由苏联火箭专家谢尔盖·科罗廖夫利用导弹改制而成。[4][2]1957年10月4日,苏联在哈萨克拜科努尔航天中心成功发射火箭升空,并把“斯普特尼克”号卫星送入环绕地球的轨道。[3][2][8]“斯普特尼克”号卫星以每小时29,000公里的速度脱离地球引力,成为第一个进入外层空间的人造物体。卫星本体是一只用铝合金做成的圆球,直径为58厘米,重近83.6千克。圆球外面附着4根天线。它采用3块银锌电池,在发射后向地球发送无线电波信号,业余无线电用户也能接收。同年10月26日,它的电池用尽,中断了向地球发送无线电波信号。[2]“斯普特尼克”号卫星在轨道运行了92天,绕地球飞行约1400圈,到1958年1月4日,因为失去动力,脱离其工作轨道并坠入大气层烧毁。[6][3][2] “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的科学意义,在于通过量度其轨道变化,有助于研究高空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并为在电离层作无线电波传递提供原始资料,同时也作了第一次人造物体作为陨石探测的尝试。[2]“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展示了苏联的技术实力和导弹技术优势,[4]开创了太空探索的新时代。[8]这一事件在美国国内引发了一连串事件,如斯普特尼克危机、华尔街发生小股灾等,[2]促使美国加快了其太空计划,也加剧了美、苏两国为争夺主导地位而展开的太空竞赛,在科学、民用技术和教育等方面的冷战竞争自此全面展开。[4][8] 历史
史泼尼克计划可缘溯至1954年5月27日,当时苏联的火箭总设计师谢尔盖·科罗廖夫向日后担任苏联国防部部长的乌斯季诺夫提出要发展人造卫星计划,稍后乌斯季诺夫向他的上级米海.吉洪腊沃夫报告,并由之向苏联最高苏维埃反映,获得重视。吉洪腊沃夫强调,发展绕地球之人造卫星,是掌握无地域限制全球快速通讯之唯一途径,亦是令火箭技术得以更进一步的必经之路。截至1955年7月29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通过白宫新闻秘书发布美国将于1957年;即国际地球物理年(IGY)发射第一枚人造卫星,仅一星期后,在当年8月8日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马上同意科罗廖夫有关开始苏联人造卫星计划的建议,于8月30日,当时主导R-7火箭研制工作的国家委员会委员Vasily Ryabikov,召开了有关人造卫星计划的第一次会议,会上除听取了科罗廖夫关于发射往月球飞船的轨道数据汇报外,亦决定了以三节捆绑式R-7火箭发射史泼尼克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