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澈

郑澈
郑澈(1536年—1593年),字季涵,号松江,谥号文清,是朝鲜王朝的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在1562年文科状元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后来担任直提学和大司票等重要职务。郑澈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朝鲜国语文学歌辞领域,他的作品《松江歌辞》被认为是朝鲜国语文学的重要贡献。他与尹善道朴仁老并称为朝鲜三大国语诗人。

人物生平

郑澈,1536年出生于首尔,朝鲜王朝中期文臣,诗人,政治家。字季涵,号松江,谥号文清。郑澈的大姐为仁宗的贵人,二姐是桂林君的夫人;作为皇亲国戚,其家庭在朝廷中威望甚高。幼时经常出入宫殿,与同龄的庆原大君(之后成为朝鲜明宗)交好。但1545年,郑澈10岁时,明宗上台,发生乙巳士祸,因与桂林君相关的其一家惨遭流放,大哥更是在流放途中去世,家境在一夜之间衰落。所幸于1951年受到朝廷特赦,举家移住故乡昌平。此后十年内,郑澈师从金允悌,同时跟随湖南词宗石川林億龄学习作诗,并受到奇大升、宋纯、金鳞厚和梁应鼎等硕学巨儒的指点,还与李珥成浑宋翼弼等大师结为近交,为今后的仕途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
1562年,郑澈中文科状元,后历任直提学、大司票等要职。1566年,郑澈出任咸镜道暗行御史。1575年辞官还乡,1578年被朝廷再次起用,任掌乐院正。后因李铢受贿事件遭东人弹劾,再次辞官还乡。1580年,又被任命为江原道观察使。之后又相继担任全罗道观察使、礼曹判书、咸镜道观察使等职位。1584年,再次因东人弹劾隐居松山山麓、松江江畔,其间创作了大量时调和汉诗。1589年,在郑汝立谋反事件中被提升为右议政,成为西人的领袖,对以崔永庆为首的东人进行了彻底的打击驱逐;翌年又升任为左议政。但之后在立储问题上,因和宣祖意见相悖而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废除官职,发配晋州、江界。[1]
1592年倭寇入侵韩国,应国王宣宗之召,护送国王由平壤义州避难。翌年,任使节,赴明求援。后任体察使留驻江华岛。1593年去世,终年57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