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生素k-抖音百科
维生素K(vitamin K[1]),别名凝血维生素,[2]是一类含有2-甲基-1,4-萘醌基本分子结构的有机化合物。[3]其在来源上可分为天然和人工合成两类。天然的维生素K包括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包括维生素K3、K4、K5等。[4] 维生素K属于脂溶性维生素,其化学式中的基本结构为2-甲基-1,4萘醌环。[5]维生素K2促进骨钙素的活化,增加成骨细胞的活动,同时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此外,维生素K2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抑制T细胞的增殖。[4]维生素K的经典作用是维持机体正常的凝血功能。其在体内以辅酶的形式发挥作用。[5]绿叶蔬菜是维生素K1的主要来源之一。纳豆是最富含维生素K2类的食物来源。此外,K2也 存在于肉类、奶酪和蛋等食物中,但含量较少。成年人每天的维生素K适宜摄入量(AI)为80微克(µg),适用于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群,也包括孕妇。但对于乳母,会通过乳汁丢失部分维生素K,所以摄入量增加到85微克(µg)。[4] 维生素K缺乏时可引起一组维生素K依赖因子的凝血因子,包括凝血酶原、因子Ⅶ、Ⅸ和Ⅹ的缺乏,严重缺乏时常出现自发性出血。[1]以下人群有可能出现维生素K缺乏:①新生儿出生时未注射维生素K。②另外患有慢性胃肠道疾病(囊性纤维化、乳糜泻、溃疡性结肠炎和短肠综合征),以及进行了减肥手术的病人可能会对维生素K吸收不良。[4]2000年,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中,维生素K类物质被列为3类致癌物。[6] 历史
1929年丹麦生物学家亨利克∙达姆在进行小鸡的胆固醇代谢研究时,[5][4]用除去脂质的饲料喂养小鸡,约3星期后,发现小鸡的肌肉上有出血现象,分析其出血原因,认为是脂溶性因子的缺乏影响了血液凝固,此脂溶性因子用德语中凝固“kaagulation”的字头来表示,命名为维生素K。[5]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的多伊西分离出维生素K,并确定了它的化学式和结构。1943年他们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4]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其生理功能是维持机体正常凝血。直至1960年,埃及学者明确报道维生素K能促进大鼠与家兔的骨折愈合。1975年,Pettifor和Benson发现孕妇在妊娠前3个月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能引起新生儿鼻骨发育不全,首次报道了维生素K缺乏对人体骨发育的影响。近几年,随着骨中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的发展和深入研究,逐步认识到维生素K对于维持骨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