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州-抖音百科
相州是一个古代的州名,最早由北魏在公元401年设立。相州位于今天的河南北部安阳市和河北省临漳县一带。在北魏天兴四年,相州由邺行台所辖的六郡(魏郡、阳平、广平、汲郡、顿丘、清河)改设而来。后来,相州在534年改为司州,当时高欢立清河王亶世子元善见为帝,改元天平,并从洛阳迁都到邺。然而,550年高洋灭东魏后,改国号为齐,仍然都于邺城,司州成为都畿[jī]。577年,北周破邺灭北齐,杨坚焚毁邺城,邺民全迁至安阳,州治也迁往安阳。隋朝以前,州治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而隋朝以后,州治在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 相州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北周末年,杨坚平定了相州总管尉迟迥的叛乱,毁掉了旧邺城,并将相州迁至安阳。隋代时,相州又北移到了今天的安阳市。在金、元、明、清时期,相州被称为彰德府,而安阳市所辖的彰德府城即为新邺城。 相州的行政区划在不同的时期有所变化。在唐朝时期,相州辖县包括安阳县、零泉县、林虑县、邺县、临漳县、洹水县、尧城县和相县(临水县、滏阳县、成安县改属磁州)。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州的辖县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安阳县一直是相州的一部分。 历史沿革
北魏分冀州置相州,治邺。北魏天兴四年(401年)夏四月,北魏撤销邺行台,以所辖6郡(魏郡、阳平、广平、汲郡、顿丘、清河)改设相州(取商代第十二代帝王河亶甲居相之义为州名,是为相州名称之始),治所仍在邺城。孝武帝(元脩)永熙三年(534年)冬十月,高欢至洛阳,因孝武帝西去长安(称西魏),遂立清河王亶世子善见为帝(即孝静帝),改元天平。高欢以洛阳久经战乱,决议迁都于邺,改相州为司州,史称东魏,都邺16年。武定八年(550年)七月,高洋(高欢次子)篡魏,改国号为齐,仍都邺城(今临漳县邺南城)。北齐承光元年(577年)正月,北周军队破邺灭齐,北周以邺为相州。北周末,杨坚毁邺城,迁州治于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