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阳

东汉著名黄老道家
伯阳(约151年-221年),原名魏翱,字伯阳,又号云牙子,出生于会稽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他是东汉时期的著名黄老道家、炼丹理论家和道教丹鼎派的理论奠基人。魏伯阳出身于高门望族,生性喜欢道学,不肯仕宦,闲居修炼,时人无法理解。他曾带领三弟子周燮、冯良、虞巡视上虞凤鸣山凤鸣洞进行炼丹服食。汉桓帝时期,魏伯阳将自己的炼丹技术传授给了同郡的淳于叔通。 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共三卷,是现存最早系统阐述了炼丹理论的著作。该书来源于黄老与《周易》,参考了古代炼丹术和炼丹古书,采用假借爻象的方式,阐述了作丹的原理。《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尊为“万古丹经之王”,在世界科技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虽然文字古奥难懂,但后世学者对其推崇备至。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国的教科书和百科全书中都提及了《周易参同契》的相关内容,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更是将其誉为“全球第一本这方面的书籍”。

人物经历

魏氏,名翔(一作翱),一说名笃;字伯阳;号云牙子,一说号云霞子。吴人(据晋·葛洪神仙传》卷二),即今苏州人。祖籍郐国西周侯周,今河南郑州市南密县)。东汉著名炼丹家。为高门望族之子,世袭簪缨,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之。魏伯阳生于汉桓帝元嘉元年,即151年。至汉恒帝延熹十年(167年),其父魏朗遭党祸被禁[]上虞家中。魏朗之《魏子》可能写作于此时,魏伯阳的儒学功底亦可能于这以后在其父子督导下筑成深厚根基。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魏朗因党祸被害致死。时人尊其为“八俊”之一,魏伯阳则成年。汉灵帝熹五年(176年),因党祸牵连家属,魏伯阳在高压下-隐遁山林修道,时年二十六岁。在十八岁至二十六岁之间,魏伯阳的生活大致为进修学业,整理父亲遗稿并成《魏子》一书传世,与淳于叔通之交往亦可能在这一时期,因而奠定了后来入山修道之志。宋代人曾云:“云牙子游于长白之山,而遇真人告以铅汞之理龙虎之机焉,遂著书十有八章,言大道也。”游长白山之事无旁证可徵,但魏伯阳修道之初造访名山可能性很大,是否一定为长白山也无关紧要。魏伯阳的著作有《参同契》以及为“补塞遗脱”而作的《五相类》各一卷,此外《抱朴子内篇·遐览》载有《魏伯阳内经》一卷。至于著书之时间,至早也应在修道十余年之后,若定四十岁左右著《参同契》一卷,那么《五相类》当在又五至十年之后。(以五言句为《参同契》、四言句为《五相类》,说详在第三章)至于《魏伯阳内经》一卷,内容已不可考,因而成书时间亦难以推测。以终年七十岁计,魏伯阳去世之年约在魏曹丕黄初二年(公元221年)。[1]
关于魏伯阳的著述,葛洪在《神仙传[2]中说:“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但在《抱朴子内篇·遐览》中却只记录了《魏伯阳内经》1卷。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编成的《旧唐书》著录有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2卷、《周易五相类》1卷。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中说魏伯阳撰《参同契》3篇,“复作补塞遗脱一篇”。今仅存《周易参同契》一书,卷数视版本而定,或作3卷,或作2卷,或不分卷而作上、中、下3篇。
魏伯阳炼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