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洮

唐朝时期诗人
翁洮,字子平,号青山,晚唐时期睦州寿昌人。他在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科举考试中获得进士身份,曾任礼部主客司员外郎殿中侍御史。晚年退居不仕,拒绝朝廷多次征召。他的诗歌作品现存于《全唐诗》中,共计十三首。宋理宗追谥他为善庆公。

人物经历

翁洮的祖先来自古雍州雍县都仁乡永贵里(今陕西省长安区[1],是轩辕皇帝和帝喾的后裔。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为了躲避战乱,他的先祖翁顗及其兄弟渡江南迁,定居在新安钱塘流域。经过十几代人的传承,翁顗的后裔遍布吴越和瓯闽地区,而翁洮则是居住在睦州的后裔。他的父亲早逝,母亲去世后,由叔父文七公抚养长大。文七公对他照顾备至,使得翁洮从小就表现出聪慧过人的一面。
翁洮在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凭借《吏士复见汉威仪赋》和《春色满江皋诗》获得了进士的身份。终获功名。后自寿邑析居航川中村,开基青山翁氏。翁洮登第后,初选开封府,任满受左丞所荐入朝,加升礼部主客司员外郎,继封殿中侍御史大顺初,洮参与上朝议事,朱全忠(即朱温)谋朝廷讨伐李克用,洮力陈上疏拒之不可而未受(未几年,朱温竟篡唐开元后梁,此乃后话),失望之间加之洞察晚唐朝廷气殒式微,旋而毅然解官自[zhé],从此归隐航川乡里,乐乎田园山野(据青山翁氏宗谱梅溪公翁应弼《青山公诗集序》记载)。其时,里人李频(唐大中八年进士)已任都官员外郎,终也因京宦昏暗,遂请外放,赴任建州剌史。因素与洮诗书甚密,惜其才干,遂上奏唐昭宗向朝廷力荐翁洮。昭宗旋即下诏,颁以双玉厚币征翁洮出山补阙,竟不起,继而再特使睦州守臣征之,同时遣别使赴建州表彰李频举贤之德。然翁洮早已明志山川,无意宦海,并答以枯木诗一首。遣使返,上览枯木诗后,遂生敬意而未愠,并赐以曲江鱼以表(故翁洮后裔有以赐鱼堂为号的)。故翁洮受唐皇多次征召不起之佳话被广为流传,这在浙、闽等多处翁氏族谱中均有所载,而在寿昌县志中也因故被称呼为唐聘君。翁洮为闽王丞相福建漆林翁承赞公(唐昭宗乾宁三年中探花使)族兄,天佑元年甲子承赞以右拾遗并册礼副使受命册封闽王,借道浙西,翁洮曾为承赞从弟送行并互留有诗篇。
翁洮辞官归里后,居寿昌城西外十里的航川中村(今航头),号青山,是为青山翁氏始祖。于白眉山下创立了青山书院,由于寓京多年,并历殿中议事,早已看穿晚唐官宦当道、儿皇无能、八方烽火之衰迹,叹已无力回天,只求脱仕归隐,立志教书育人,寄治国安邦宏志于后嗣。中国古代书院始于唐朝,当时中国只有书院17所,浙江仅二所。可以说青山书院是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其时堪称中国南方十大书院之列,所以,翁洮也是我国最早创办书院的先贤之一。据《寿昌县志(万历本民国重修)》卷二《疆域志:山川篇》记载:“青山,唐聘君翁洮隐居之所,在县西十里逶迤幽静”。又,《古迹篇》记载:“青山书院在县西南十里,青山之阴,唐聘君翁洮建,遗址犹存”,又“唐剌史李频宅,在县西永平乡八都;唐聘君翁洮宅,在县西南航川青山下”。也就是说,青山及书院,与李频、翁洮的旧居等,早在明清、民国就已列入了寿昌县治的名胜古迹而受到关注。翁洮卒后与[gào]封夫人王氏合葬寿昌县西青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