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缓

医生
医缓,男,春秋秦国医学家。据《左传·成公十年》载曾诊断晋侯疾病,指出“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灸)之不可,达(针)之不及,药不至焉”。后世形容疾病危重而称“病入膏肓”,即源于此。后来被用来泛指良医。

词语出处

晋景公是当时晋国的君主。在鲁成公八年的时候,他杀了晋国的大夫赵同赵括。由于自己有病,晋景公就在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的五月间,把大儿子立为晋国的君主。
随后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恶鬼,长长的头发披散着一直拖到了地上,一边拍打着胸膛,一边对着他又跳又嚷:“你杀了我的孙子,这是不义的行为!天帝就要为我伸冤了!”说话间,那鬼打破了大门和景公的卧室门冲了进来。晋景公害怕了,跑到另一间屋里,那个鬼紧追不舍,又破门而入。后来有人说,这是赵括的爷爷的鬼魂。
晋景公吓醒之后,便把“桑田巫”召来,结果这位巫师说出的情况与他梦中所见完全相符。景公便问道:“那结果会怎么样呢?”巫师说:“你吃不成新收的庄稼了”。晋景公的病很快就加重了,于是派人去秦国求医。秦国的国君便派医缓来给他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