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介

清朝进士
耿介(1622-1693年),原名冲壁,字介石,号逸庵,出生于河南登封城关,是清朝进士[1]
在他年轻的时候,耿介受到崇祯帝南巡嵩阳书院的启发,决心复兴该书院。然而,当时正值明朝末年,局势动荡,他被迫停学,在家自学,后改名为“耿介”。1637年,他应县内童生考中榜首,成为生员。他在家自开私塾,培养了一批学子。1641年,他进入洛阳府学读书。清顺治年间,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最终在顺治九年(1652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成为翰林院检讨。耿介在清朝的官职历练丰富,曾任福建巡海道按察副使、江西湖东道按察副使、大名府兵备道按察副使等职。然而,康熙三年(1664年),他绝意仕途,回到家乡主持嵩阳书院。康熙二十五年,耿介因被尚书汤斌荐举,被召为少詹事,教授太子允礽书法。然而,由于汤斌被劾,耿介引疾乞休,最终辞职回乡。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病卒,终年71岁。[2][3]
耿介一生著述颇丰,有《中州道学编》《性学要旨》《孝经易知》《理学正宗》等作品。他的教育理念和学术贡献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4]

人物简介

崇祯(1633年)到嵩阳书院春游,看到书院破败景象,听到“程门立雪”的故事,立志从教,兴复嵩阳书院。崇祯九年(1636年)三月,李自成进入登封,八月与明军大战。冲璧停学,在家自学,改名“耿介”.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应县内童生考名列榜首,为生员。崇祯十二至十四年(1639-1941)县内遭旱、蝗灾。耿介自开私塾,教授了傅而师等一批学子。崇祯十四年(1641)入洛阳府学读书。清顺治四年(1646)入省府应乡试,为贡生顺治八年(1651)八月,赴汴京(改百泉书院)应试,中举人顺治九年(1652)赴京应试,举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参与编修明史》、《大清会典》等。顺治十二年(1655)出任福建巡海道按察副使。顺治十四年(1657)三月十日,皇帝诏令其你耿续皋“道在褆躬,爰被丝纶之重,志存作室,式弘堂构之遗”,赠“中宪大夫”。康熙元年(1662)任江西湖东道按察副使。康熙二年(1663)任大名府兵备道按察副使等职。康熙三年(1664)任河南按察使。同年绝意仕途,归里主持嵩阳书院。康熙六年(1667)到大梁书院讲学。康熙十三年(1674)介建嵩阳书院诸贤祠,并搬迁崇福宫内宋代先贤牌位入书院诸贤祠内。康熙十四年(1676年)向书院捐地三百三十亩,带动省、府、县的官员和县内外的士绅向书院捐地,共一千五百七十余亩,兴复嵩阳书院,自任院长。康熙二十三年(1684)编修《嵩阳书院志》。康熙二十五年初夏(1686)受好友汤斌推荐,被封为少詹事,入值上书房,教授太子允礽书法。翌年,以病辞归,大兴嵩阳书院教育事业。康熙三十年(1693)病卒,终年71岁。有《敬恕堂存稿》。入《中国人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