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是中国江南古典传统居民的建筑特色,也是赣派建筑、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马头墙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1][2] 马头墙墙头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最多可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博风板,其上安装座头(马头),[3]配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造型。[1]
相传,马头墙诞生于明代徽州知府何歆[xīn]的防火政令,[3][4]可解决聚族而居的村落火灾后火势蔓延的问题。[1]因而防火是马头墙的首要功能,此外,马头墙还可防风、防暑、隔音、防雷、防盗,加之错落有致,黑白辉映 的建筑风格又使之兼具美化功能。[3] 产生背景
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墙体之所以采取这种形式,主要是因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顺房蔓延。而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筑有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则可以应村落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殊风格了。而在古代,徽州男子十二三岁便背井离乡踏上商路,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看到这种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