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声波武器(简称:次声武器)是一种能发射20赫兹以下低频声波即次声波的大功率武器装置。[1] 次声波能与人体发生共振,这是因为次声波和人体器官固有频率相近,致使共振的器官或部位发生位移、变形、甚至破裂,从而造成损伤以至死亡。[2][3]次声波武器分神经型和内脏器官型两种,前者能使人神经错乱,持续癫狂;后者能使人周身剧烈不适,进而失去战斗力。[1] 二战时期,德国人开始秘密研制次声武器。1945年4月,美军发现了德国未能研制成功的次声武器方案,从而推动了美国人在该领域的研究。[2]1972年,法国人发明了第一台次声波发生器,发明者还得出结论,频率为7Hz的次声波可对人体造成致命的打击。[4]20世纪90年代,美军专门研制高功率微型次声发生器,并进行了战场模拟试验。[2]次声武器在城市反恐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强大的穿透能力和突击性特点使其成为打击隐蔽在建筑物中的恐怖分子的有效工具。[5] 次声武器具有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炮弹产生的次声波,可传到80km以外;而氢弹产生的次声波可绕地球传播好几圈,行程十几万千米)[6]、穿透力强、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设施等特点。[2]但也存在不能识别敌我;不易集聚成束,在空旷环境中很难产生高强次声;方向限制大,易受高山、高大建筑物的阻挡;不具备炸弹、炮弹巨大的动能等缺点。[7] 历史沿革
二战时期,德国人开始秘密研制次声武器,试图利用其产生的“大声效应”摧毁整个城市,消灭敌军士兵或者使其丧失战斗力。1945年4月,美军发现了德国未能研制成功的次声武器方案,从而推动了美国人在该领域内的研究。美国已经进行了多次秘密试验,并在理论上证明,以相控阵的形式可以制造出车载机动型或单兵手持型次声武器,从而在战场上灵活机动地使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