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武备学堂

中国第一所陆军学堂
天津武备学堂又称北洋武备学堂、陆军武备学堂,是中国第一所陆军学堂。[1]武备学堂在海河东岸辟地1000余亩,拨天津练军营兵丁一营,修筑方形大土城。[2]
天津武备学堂于1885年正月由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仿照西洋军事学院创立。学堂的宗旨是通过新式教育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特别是新式陆军军官。学堂的总办是道员联芳,督办是荫昌,总办是杨宗濂,还聘请了德国军官作为教官。学堂招收了一百多名精健聪颖、略通文义弁兵的学生,其中还包括一些文员愿意学习武事的人。学制为一年,同时还有汉教习讲授经史。后来,学堂增设了铁路工程科,并招收了四十名学生,学制为五年。学生结业后返回各营,由各统领根据他们的才能授予职务。然而,学堂在1900年六月的八国联军之役中被毁。在天津武备学堂存在的十五年间,许多毕业生成为各省新军的骨干,其中包括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北洋军阀首领。[3]
随着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满清政府中的一些人意识到满洲八旗兵已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主张,不管是抵御外侮还是镇压人民起义都必须建立起一支用西方武器装备和训练的军队。建立新式军队,光有新式武器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新式的士兵和军官,因此建立新式学堂就成了必然的选择。[4]

学校简介

天津武备学堂,晚清培养新式陆军军官的著名学校。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2月,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于天津道员杨宗濂为首任总办,军事教习多聘用德国退役军官,首期百余学员,系从淮军中选拔的“精健聪颖”弁兵。学堂初设步、马、炮、工程四科,1890年后增设铁路科。课程设置分学、术两科,学科教授中国经史、天文、舆地、格致、测绘算学化学、战法、兵器等;术科教授马、步、炮队操演阵式,枪炮技艺和营垒工程等。意在通过新式教育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学制1年。学堂取德国教学法,注重实际演练和考核。每日教习以德语授课,学生靠翻译听讲。隔三五日到军营一次,演练筑垒、操炮技术和步、马、炮、工各队攻守战法,检验所学军事知识。精神教育内容陈旧,每日摘“古训”于黑板,令学生背诵,以激发“忠义”之心。考试制度严格,每逢月考、季考,李鸿章或派司道大员前往监考,或亲往检验甄拔。毕业考试成绩合格者派回本营,量才任用,不合格者留堂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