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甲醛

有机化合物
苯甲醛(Benzaldehyde)[1],又名安息香醛,是醛基直接与苯基相连接而生成的化合物,因为具有苦杏仁香味,曾称苦杏仁油,[2]纯品为无色,普通品为淡黄色的液体。[6]化学式为C7H6O/C6H5CHO[1],相对分子质量106.13g/mol[3]。苯甲醛以[qíng]尿酸[dài]形式存在于苦杏仁、桃子、杏仁和其他李属果实中。[7]
苯甲醛应用广泛,是医药、染料、香料和树脂工业的重要原料。[8][9]日化领域,可用于合成香精、合成香料重要中间体,[10][11]在食品、化妆品、医药和肥皂中用作香料;[3]在工业领域,苯甲醛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备月桂醛月桂酸苯乙醛品绿苯甲酸苄酯等;[3][12][13]在医药领域,可用于合成各种医药中间体,如间硝基苯甲醛等;[12]在农业领域,可用作合成农药的中间体,[12]用于制造除莠剂[14]苯甲醛还可用作溶剂增塑剂和低温润滑剂等,[8]分析化学中用于测定臭氧及位于羰基旁边的亚甲基,检定酚及生物碱。[15]
苯甲醛属于低毒,[16]具有着火和爆炸的危险。[4]人体吸入后能引起咳嗽和喉咙疼痛, [4]蒸气能刺激眼、皮肤和呼吸系统,并有局部麻醉效应,口服小剂量能产生抑制中枢神经的效应,[17]水生生物有毒。[4]

发现历史

1832年,弗里德里希·维勒[a](Friedrich Wohler)与被称作德国化学之父的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合作,发现苯甲醛(苦杏仁油)含有一个原子基团C7H5O,发现了安息香酸基,发展了有机化合物的基团理论,从而划清了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的本质区界。[18][19][20][21]1852年,坎尼扎罗(Stanislao Cannizzaro)开始研究苯甲酸及其特征反应,发现了苯甲醛和碱液作用生成苯甲醇和苯甲酸的反应,这一研究成果于1853年发表,后人称这类反应为“坎尼扎罗反应"。[22]1889年,贝克曼(Ernst Otto Beckmann)发现苯甲醛肟具有顺一反异构体,为当时热议的几何异构体提供了新的证据。[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