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状结肠-抖音百科
乙状结肠指在左髂嵴处起自降结肠,沿左髂窝转入盆腔内,全长呈“乙”字形弯曲,至第3腰椎体平面续于直肠的一段长约40cm大肠,称乙状结肠。结肠的一部分,在左髂嵴平面与降结肠相连,至第三骶[dǐ]椎平面续于直肠,位于左 腹下部及小骨盆内,呈“乙”状或“S”形弯曲,正常人除腹壁过厚者外,在左下腹可以触及,呈光滑、稍硬的圆桶状,粗细如蜡烛,小儿因年龄的不同而粗细不等,无压痛。乙状结肠可发生炎症和肿瘤,小儿少见。不能触诊时,可做乙状结肠镜检查。 解剖结构
乙状结肠是位于降结肠和直肠之间的一段,因该段肠管常呈“乙”字形弯曲,故有此名。约于左髂嵴的高处与降结肠相移行。乙状结肠的弯曲方向,起初向内下方延至盆腔入口附近,于腰大肌的内缘,便转向内上方,形成第一个弯曲。此弯曲的位置极不固定,一般大都在盆腔内。肠管向内上方越过髂总动脉分叉处,又转而向下,形成第二个弯曲。该弯曲的位置也不固定,有时可位于正中线的左侧。从第二个弯曲下降到第3骶椎的高度时便延续为直肠。 乙状结肠是腹膜内位器官,它完全被腹膜包裹,并形成乙状结肠系膜。该系膜将乙状结肠连于左髂窝和小骨盆后壁,系膜根的附着线常呈“人”字形。乙状结肠系膜在肠管的中段较长,向上、下两端延伸时则逐渐变短而消失。因此,乙状结肠与降结肠和直肠相移行处均被固定而不能移动。而中段则有较大的活动范围。乙状结肠系膜的长短并不十分恒定,一般在小儿较长,有时如系膜过长、则可能是造成乙状结肠扭转的因素之一。 乙状结肠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