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氏起源-抖音百科
姓氏,是标识中国家族血缘关系的文字符号。[4]当代语境下,姓氏已合而为一,与姓同义,姓氏或姓与名字组成的姓名,是每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称谓和标志。[5]姓氏,在中国古代是“姓”与“氏”的合称,姓,代表母系氏族,与血缘相联系;氏,则代表父系氏族的贵族家族,与等级相关联。[6][7]中国姓氏先有姓,后有氏,[8]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标志,姓与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个阶段。[9] 神话传说中的古代姓氏来源有始祖赐姓、[10]图腾感生、[11]胙[zuò]土命氏、[12]吹律定姓等多种,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每一种姓氏名号的变化,都体现了远古文明不断进步的印迹。[11][13]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姓氏来自商代甲骨文‘‘秦”“楚”“杞”“周”“庞”等字。[14]母系氏族的姓,是得姓者母家所在的地名川名,也是部落的名称,[14]氏,则是标志不同分族的区别,姓与氏相辅相承。[15]西周宗法体制下,周王姬姓本族子弟及贵族大臣被分封到各地,[16]姓氏开始有“嫡”“庶”之别。[17]战国后期,随着封建制度崛起,传统贵族没落,寻常百姓大规模获得氏,姓氏合二为一,不再有标志社会等级的功能。[18]汉代至魏晋南北朝,门阀制度形成,[19]人们习惯把姓氏与出生地的名门望族相联系,导致“郡望”之风盛行,姓氏又有了高低贵贱之分,高门大族把持社会政治权力。[20][21]自隋朝开始,实行不限门第出身的科举取士制度后,姓氏贵贱之分日渐消失,但名门望族的观念仍然广泛且深远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历朝历代,随着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不断融合,彼此的姓氏也互相影响。[20] 鸦片战争后,《大清民律》第一次出现姓名权概念。[2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通过立法及协商机制推动夫妻同姓向夫妻异姓制度转变。[23]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确认姓名权的人身权性质。[22]商品经济发展促使人们以利益、价值等新的需求标准确定人际关系,以血缘关系按宗族类别确定活动区域或交往对象则已退居其次。加之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增多,亲族间关系网大为简化,传统姓氏观念产生根本性动摇。[24][25]20世纪60年代前,宗族、家族姓名文化深入人心,名字往往带上标识辈分的字,二字姓名较少。改革开放后,现代文化思潮不断影响取名字方式,辈分观念淡化,二字姓名人数占比由20世纪60年代的7.6%增长到90年代的27.6%。[26]而且主要流行于知识分子群体的“姓”“名”合一的趋势也正在开始。[25]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后,子女随母姓情形增加,随祖父母姓和外祖父母姓的也有出现,但总体上还是随父姓为主。2020年数据显示,新生儿姓氏随母姓与随父姓比例为1:12。[25] 从古至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多达2.4万个,目前在用姓氏约6千多个。[26]从产生根源和血缘关系上来看,当今中国120个大姓分属于黄帝、炎帝和东夷三大族系。[3]从产生方式看,包括以方国、职官、职业等为姓和将复姓拆为单姓,从一姓生出另一姓等派生方式。[8][27]中国姓氏总体可分为单姓、复姓、三字姓和多字姓四类。[28]据2009年的统计,在汉民族中有87%的人仅用了100个常用姓氏,在这100个姓氏中,王、李、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等19个大姓的人口占据汉族总人口的55.6%,表现出明显的大姓聚集特征。[24]2020年“百家姓”,“王”“李”“张”“刘”“陈”名列前五,占中国户籍总人口的30.8%。[26] 姓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中国是第一个拥有姓氏的国家,姓氏历史超过5000年。[29]姓氏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存在形式,记录了无数家族的兴衰与变迁,成为一个群体共同的文化积淀,演绎着华夏文明,体现着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性。[30][31]几千年来,宗族作为主要经济社会交往平台,意味着拥有共同姓氏和祖先的人们居住在一起,保证中国姓氏群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延续性,[29]并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过程中和国家统一上,曾经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作用。[32]“家国情怀”作为中国姓氏文化的精髓,形成了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的“家国同构”政治模式,影响深远。记载姓氏与血缘传承的家谱,是地方社会发展的缩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