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门尼德篇

柏拉图后期理念论的代表著作
《巴门尼德篇》(原文:Παρμενίδης,英文:Parmenides),又译为《巴曼尼得斯篇》,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重要对话集之一,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对自己的中期理念论思想做了非常深刻的检讨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对概念的逻辑关系做了具有概念辩证法特征的初步探讨,基本向读者展示了柏拉图晚期理念论中属于概念辩证法部分的内容,标志着由《斐多篇》和《国家篇》代表的理念论向柏拉图后期理论的转化。[1]
《巴门尼德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柏拉图将爱利亚学派的人物巴门尼德作为自己思想的代言人,以批判“少年苏格拉底”为名,通过老年巴门尼德与年轻苏格拉底的对话,柏拉图对其前期理念论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反思的内容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对理念系统本身的矛盾和缺陷的揭示,第二点是对事物和理念的“分离”与“分有”关系中所包含的矛盾的揭示。第二部分以“一”和“多”的关系为题,提出了八组论证,探讨了不同理念之间的联系问题。[1]
《巴门尼德篇》构成了柏拉图由中期理念论思想向晚期理念论思想转折的一个标志,该篇对话中提出的理念论思想在柏拉图的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代表着他更加成熟的思想,对于古希腊罗马哲学和中世纪哲学具有重要影响,并为后世思辨形而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提供了前提。黑格尔吸取了柏拉图后期理念论中关于范畴转化的思想,创立了他的思辨哲学的理念学说。《巴门尼德篇》还对后世西方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世纪后期,新柏拉图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复兴的主要内容之一,17世纪时则有剑桥柏拉图学派,柏拉图哲学对近现代哲学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黑格尔、谢林怀特海等人都从柏拉图的理念论中获得了启发。中译本的第一版是由著名希腊哲学专家陈康完成的《巴曼尼得斯篇》,于1944年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中译本的第二版是在1982年8月由陈康完成的注释性翻译版本《巴曼尼得斯篇》,并作为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系列出版。[1]2003年4月,王晓朝翻译的《柏拉图全集》(第二卷)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最后一章为《巴门尼德篇》。[2]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