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齿龙

白垩纪时期的二足食草恐龙
棱齿龙是中等大小、身体轻盈的陆生双足动物,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蜥形纲鸟臀目。它们分布在亚洲澳大利亚欧洲北美洲,生存年代从侏罗纪中期直到白垩纪晚期。棱齿龙的上颚前部齿和特别长的朝向后方的公共杆显出其原始性。臼齿具切割作用,排列成单列,且3颗一组地更新。足有四趾,每趾端均为尖蹄形。到距今1.1亿年前后的白垩纪早期,出现了一些个子不大非常善于奔跑的食素恐龙。棱齿龙全长2.3米,臀高1米,两腿修优美。喙嘴狭窄锐利,给它咬食树的枝叶带来很大方便。手臂长,手有5指,很适合抓扯食物并能捧食。以前,有人认为棱齿龙是在树上生活的,后来才发现它们的习性很像今天的非洲瞪羚。它们可能是鸟脚类中速度最快的一群。

发现过程

棱齿龙的第一个骨骸是在1849由早期古生物学家发现。然而在当时,这些骨头被认为属于年轻禽龙。直到1870年代,古生物学家汤玛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uxley)发表了棱齿龙的完整叙述。在棱齿龙第一个种被命名后,威廉·达尔文·福克斯(William Darwin Fox)牧师提供赫胥黎大量的棱齿龙化石。
棱齿龙的骨架模型,位于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
早期古生物学家将这种小型、二足、草食性恐龙塑造成不同模样。在1882年,有些古生物学家提出棱齿龙如同现代树袋鼠,能够攀爬树以寻找躲藏处。这个观点持续了一世纪。然而在1974年,彼得·加尔东(Peter M. Galton)提出棱齿龙更准确的肌肉与骨骼结构,并说服了大多数古生物学家棱齿龙是生存于地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