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泥活字

北宋时期毕昇创造的印刷技术
胶泥活字是由北宋时期平民毕昇所创的一种印刷技术。这一技术是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旨在解决雕版印刷存在的刻版费工、费料、书版存放不便以及错字难以修改等问题[1]

发明背景

最初的印刷技术——雕版印刷,大约出现在唐朝初期,即公元7至8世纪。然而,雕版印刷工艺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制作成本高、存储困难以及错误难以更正等。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北宋时期的毕昇在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技术。

印刷过程

胶泥活字的制造方法包括:首先,利用胶泥制作单个文字模型,然后通过烧制使其硬化。接着,准备一块铁板并在上面均匀涂抹由松脂、蜡和纸灰混合而成的黏合剂[2]。印刷时,将装有胶泥活字的金属框架置于铁板上,排布成完整的页面。随后加热铁板,使得黏合剂融化,再使用平整的钢板将其表面压平[3]。待冷却后,便可进行油墨印刷。完成印刷后,再次加热铁板,便能轻松地拆除并回收胶泥活字,以便下次使用。